8月20日,在云南省镇康县南伞园区缅应边贸的车间里,机器声不断,茶香弥漫。50岁的工人张柳定熟练地将烘干的茶叶放入模具中金策略,一枚枚整齐、圆润的普洱茶饼随即成型。几个月前,他还在浙江的工厂流水线上加工零部件,如今回到家乡的茶叶车间,找到了新的谋生路子。
“以前在浙江打工,虽然工资也不错,可就是照顾不了家里,女儿正在县城上职高,是关键时期,不能再耽误了。”张柳定说,今年4月初,看到车间的招工信息,他马上就下定决心要去试一试。如今,他在家门口就找到了新工作,每月不仅有3500元的固定工资,而且还有加班费,收入稳定了,更重要的是还能兼顾家里,心里总算踏实了不少。
“刚开始接触茶叶加工,确实有点手忙脚乱,但公司有专门的培训,再加上我之前在工厂流水线上的经验,很快就上手了。”张柳定笑着说,从零件加工到茶叶压制,看似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行业,但细致、耐心和对细节的把控,却是相通的。“以前是用机器加工零件,现在是用机器压制茶饼,虽然材料不同,但对工艺的要求是一样的。”
缅应边贸作为镇康县引进的茶叶加工企业,依托“边民互市+落地加工”模式正在高效运转中金策略,边民从互市进口的缅甸茶叶,经海关查验合格后,便可作为原料直供该企业进行精制加工,制成的优质茶饼,通过短视频平台等直播销售,同时也发往勐海等传统茶叶集散地进行线下经销。
在缅应边贸,像张柳定这样的务工人员还有很多。今年3月,毕临山凭借过去的工作经验被聘用为厂长,负责日常生产运营。“以前有技术的人回来没地方施展,普通劳力只能四处打零工。现在车间建起来了,从技术岗到普工都能安顿,大家的心就定了。”毕临山说。生产旺季时,车间还需要更多的零散劳动力,也吸引了不少附近村民,灵活的务工方式让村民在农闲时也有了新选择。
在卓鑫泰服饰工厂,生产线高效运转,63名工人熟练地操作着缝纫机,一针一线缝制着户外滑雪裤。车间内,机器声此起彼伏,工人们专注地裁剪、缝合、整理,每道工序都井然有序。订单高峰期,工厂还会临时招聘更多工人。
据了解,公司主要承接国内外户外服饰订单,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,由于滑雪裤对工艺要求较高,工人们上岗前需在国门零工市场接受专业培训,掌握滑雪裤的缝制技能。临沧边合区南伞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子涛介绍,“企业选择在镇康投资建厂,关键因素就是看中了这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。同时,当地的劳动力资源也是企业非常看重的,企业来了之后,实实在在地为边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务工机会。”
在南伞镇白岩村泼水广场旁的加工厂房,耳机喇叭加工厂的工人正忙碌地操作着机器,灵巧的双手在生产线前穿梭,将一根根耳机线精准地焊接、组装,一个个耳机喇叭在他们的手中逐渐成形。这个位于边境村寨的电子工坊虽小,却让村民足不出村就增加了收入渠道。
这些村民大多来自周边的村庄,过去以在家务农为主,如今在家门口又有了一份新的收入。白岩村驻村第一书记罗寒飞介绍,这里不仅提供技能培训,还根据工人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工作时间,让许多家庭主妇也能兼顾工作和家庭。
“以前主要靠在家务农,农闲的时候没有事情做,有了这个加工厂,就能来这里务工了,离家很近,还能照顾家里。”村民王琴笑着说。
据悉,镇康县聚焦办好“家门口的务工车间”,通过盘活闲置资产“筑巢”、激活在外人才“架桥”、精准招引适配“小商”,为解决家门口的就业难题开辟了新路径。同时,通过“政府引导+企业主导+群众参与”的模式,鼓励企业在边境地区设立加工车间,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,还注重产业链整合,通过“党组织+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的模式,带动更多群众参与产业发展。
今年以来中金策略,镇康县通过“招小商”引入劳动密集型企业6家,涵盖茶叶加工、服装制造、电子产品组装等多个领域,目前共吸纳劳动力就业300余人,这些国门“车间”不仅解决了当地群众的就业问题,还带动了产业链的发展,为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。(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赵黎浩 通讯员赵玉雪)
阳美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